close

  眼下,關心兩岸局勢的人在一個問題上膠著:國台辦主任張志軍今年還能否順利訪台?
  臺灣陷入街頭抗爭已近兩個月的時間:第一場“反服貿”,凝聚和放大了“反中”的力量,兩岸服貿協議本來讓利臺灣,卻被妖魔化為馬英九“賣台”、大陸“木馬屠城”,馬英九執政團隊投降讓步,服貿協議被打回原點,通過實行遙遙無期;第二場“反核四”,馬英九再度折腰,已經花費3000多億新臺幣的核電廠封存停工,20多年的建設成了一堆垃圾。
  看起來,臺灣似乎淪陷街頭,兩岸關係也遇到新的挑戰。
  但是,兩岸關係從來都不是一路坦途。1987年之前,臺灣有蔣氏政權的“不接觸、不談判、不妥協”;“汪辜會談”後,有李登輝的“兩國論”;在兩岸各種往來形成潮流且難以阻擋後,又有陳水扁的“一邊一國”;即使是2008年兩岸恢復商談後,也有抗議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訪台的人潮。只是,抗議的人潮最終散去,以清新理性為賣點的蔡英文戴上了“暴力小英”的帽子,而陳雲林此後多次順利訪台,國台辦副主任鄭立中也在臺灣“走透透”,據說多達300個鄉鎮,和不少的農漁民做了朋友。
  所以說,張志軍訪台,為什麼不?既然已經接受了臺灣主管大陸事務的最高官員王鬱琦的邀請,那就言而有信,禮尚往來。雖然服貿談判一時擱淺,但兩岸各種事務仍待處理,海協會、海基會的授權仍在,兩岸“兩會”已經達成的21項協議和多項共識仍在執行。無論歷史和現實,兩岸關係仍要向前走。
  有兩段話說得很實在。一是張志軍在今年博鰲論壇上說:“是願意兩岸關係回到2008年以前呢,還是在2008年以後開闢的道路上前進,這個答案不言而喻。”二是陳雲林首次訪台被記者追問“聽到反對的聲音了嗎”時說:“我聽到了,我也看到了。因為做任何一件事情,都會有不同的意見,但是我堅信我們為兩岸同胞提供方便、創造福祉的事情,總會有一天,他們會認同我們這樣的作法是對的。”
  張志軍訪台,將會是懷著聽取反對聲音的心胸、堅持造福兩岸的信念、秉持“開大門走大路”的格局,是氣度與勇氣的體現。相較之下,那些偏狹自私、驕橫無禮,早晚會自曝其醜!
  (陳曉星,人民日報海外版高級編輯,海外網專欄作者)
 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,轉載請註明來源海外網(www.haiwainet.cn),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。
(編輯:SN090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w18dwhx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